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专电
(记者宗学哲) 这些年,我国居民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,家庭资产的概念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迁,投资理财成为许多居民的当务之急。上世纪80年代,家庭资产大多是指现金、存款、国库券以及冰箱、彩电等“值钱”的大件;90年代,除了存款、国债之外,又多了住房、股票和保险。进入21世纪后,投资渠道不断增多,股票型基金、货币基金、信托、外汇理财以及人民币理财逐步走进居民生活中,并在家庭资产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。
购买信托产品
在某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张先生颇有投资眼光。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,他凑了30万元,购买了两套二手房,一套自住,一套出租。随后几年里,房价飞速上涨,当初30万元买的房子很快就攀升至70万元。
房子卖出后,张先生将所得钱款存入活期存折。这时正好有一个信托产品发行,张先生便把售房款全部买了信托产品。信托产品是有风险的,但风险和收益成正比,张先生认为,信托产品一般有担保和抵押,只要选准品种,收益相当乐观。
有关专家对居民热衷信托投资的现象进行了分析,认为除了居民手中富裕资金不断积累的原因外,主要是居民的理财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,另外就是目前收益高且相对稳妥的投资渠道太少,居民存在一定的“投资饥渴”。
“基民”队伍扩大
“基民”刘先生开了一家批发白酒的店铺,积攒了40万元的个人资产。去年,刘先生从银行网点购买了40万元的货币市场基金。一年下来,货币基金为他带来了2.7%的平均年收益。
人民币理财普及
吴先生是某企业的退休职工,退休之后潜心研究家庭理财。他把积蓄全部购买了某股份制银行的按月付息型人民币理财产品,年收益在2.5%,因为是按月付息,他可以拿每月的利息补贴生活。吴先生说:“人民币理财不用操心费力,还月月有进项,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最适合不过了。”
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,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、计息方式以及起点规模要求均有很大差距,这就需要投资者综合衡量,优中选优。 |